DSA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作用(附二例报道)

2008-04-30 00:00:00 来源:

  临床资料
  病例1,女性,30岁。住院号:255212。因左上颈部无痛性肿块2个月入院。查体:左下颌角后下方、胸锁乳突肌前缘及内侧面,可触及肿块 5.0cm×3.0cm×3.0cm,无压痛,可左右活动,上下动度差,未闻及血管音。CT:左颈动脉鞘占位,见一3.0cm×3.0cm软组织肿块影,为椭园形,与周围组织密度相近,边缘清楚。彩超:颈动脉分叉处椭圆形肿块,内部回声低,动脉血流丰富,颈外动脉前内移位,颈内动脉后外移位,肿块包裹颈动脉分叉。DSA:左颈动脉分叉处肿块5.0cm×3.0cm,肿块包裹颈内及颈外动脉,颈外动脉前内移位,颈内动脉后外移位。肿块由颈外动脉异常小分支供血。压迫左颈内动脉见大脑前动脉显影,大脑中动脉的一些分支浅淡显影。侧位片显示颈动脉分叉增大呈50°~60°。初步诊断为左颈动脉体瘤。治疗经过:颈从阻滞麻醉,左胸锁乳突肌前缘斜切口,长约8.
  0cm,解剖出颈总动脉,用无损伤钳夹闭颈总动脉25min,患者无脑缺血体征,即改为全麻。在颈内动脉壁剥离肿瘤时,动脉壁破裂出血,阻断颈总动脉将肿瘤连同颈动脉整块切除,切除颈内动脉长3.5cm,取左颈外静脉(约4.0cm),重建缺损的颈内动脉。术后10天,康复出院。
  病例2,男性,49岁。住院号:165623。因左上颈部无痛性肿块2年而入院。查体:左上颈部、胸锁乳突肌前缘触及4.0cm×3.0cm大小肿块,可左右移动,上下活动度小,未闻及血管杂音。右侧上颈部有一5.0cm×3.0cm大小软组织肿块影,密度均匀,与周围组织密度相近,边缘清楚,劲内外脉受推移,间距增大,增强后明显强化。DSA:见左颈总动脉分叉处偏后方有5.0cm×3.0cm×3.0cm大小多血供占位灶,由左颈外动脉的异常小分支供血,左颈内动脉未参与供血;右颈内外动脉的部分颅内外分支经左颈内外动脉分支的侧支显影。压迫左颈总动脉行DSA,见双侧颈内动脉各颅内段显影。右颈总动脉插管未成,将导管插入无名动脉行DSA,见右颈总动脉未显影,右锁骨下动脉有增粗分支至右颈外动脉供血区。意见:① 左颈动脉体瘤。② 右颈总动脉结扎术后。③ 基底动脉环功能良好。初步诊断:左侧颈动脉体瘤。治疗经过:颈从阻滞麻醉,取左胸锁乳突肌前缘作斜切口,长约8.0cm,显露出颈总脉,用无损伤钳夹闭颈总支脉30min,患者无脑缺血体征,在颈内外动脉的外膜下将肿瘤完整剥离。
  讨 论
  DSA(Dis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简称DSA),80年代被应用于临床并逐步取代了以往的血管造影。可清楚提示瘤体血供来自何动脉,其影像特征为动脉分叉处多血管网状、斑片状影,染色早,排空延长至静脉期、颈动脉侧位时分叉角度增大;颈外动脉前内或前外移位,颈内动脉后外移位,肿瘤包绕颈动脉等对诊断颈动脉体瘤有特殊意义。 DSA可直接观测双侧脑动脉前后交通吻合及患侧大脑前、中动脉显影情况,较其他方法准确可靠。病例2,12年前切除右侧颈动脉体瘤,结扎颈总动脉,通过 DSA检查,了解到远端的侧支循环已建立,对预计能否手术提供了一定的依据。颈动脉体瘤的DSA其术前可预测术中是否需要结扎颈外动脉或牺牲并重建颈内动脉。DSA对比分辩率高,血液内碘浓度仅2%~3%(常规40%~50%)即可使血管清晰显影、消除与血管重叠的影像,有利于病变部位的显示,对其空间分辩率的缺陷也可有一定的补偿作用,由于DSA有快速成像作用、储存及处理功能,可改善影像质量并实时显影,能为临床提供更多的有益信息,IADSA有常规脑血管造影不可比似的优点,经像素移位可消除伪影,经多蒙片减影可选择出很优等图象,感兴趣部位可放大研究,并可行血管径值的测量等。但DSA空间分辩率低,较小的动脉显示差。IADSA对直径近于或小于0.5mm血管显示不如常规血管造影,此外容易产生运动伪影,如呼吸、吞咽、心血管搏动等所致的伪影,投照视野小,需多次曝光及注入造影剂。

3333
3334
更多>
更多>
申五一

申五一 副主任医师

武陵区德美医疗美容门诊部

擅长:面部整形美容手术、乳房及生殖器整形、塑身减肥、创伤美容

立即咨询